第十ㄧ章 冷熱運用
請尊重著作權
壹、生理機轉、生理效應
一生理機轉
(一)皮膚上的溫覺接受器
1.冷接受器:真皮上層,比熱的受體多8~10倍,皮膚對冷的刺激較敏感。
2.熱接受器:真皮下層,皮膚深層對熱的刺激較為敏感。
3.可忍受的溫度範圍為15~45℃。
(二)體溫調節中樞:下視丘。
二影響冷熱應用之因素
(一)方法
1.水導熱力比空氣佳27倍。
2.濕冷熱比乾冷熱的效果好;溼熱升溫較快,濕冷降溫較快。
3.用冷溫度:濕冷>乾冷。
4.用熱溫度:濕熱<乾熱。
(1)溼熱溫度:最高46℃。
(2)乾熱溫度
一般成人:46.1~51.7℃(以不超過52℃為限)。
幼兒、老人、循環障礙、瞻望或意識不清者:40.5~46.1℃(宜低於成人建議溫度5℃)。
(二)使用冷熱時間以20~30分鐘為限,過長會有反效果(反彈現象)。
(三)應用面積越大,影響越顯著。
(四)皮膚薄效果好,如頸部、手腕和前臂內側。
三冷熱生理效應
反應項目 |
熱 |
冷 |
BMR |
↑ |
↓ |
對O2的需求 |
↑ |
↓ |
局部血管 |
擴張 |
收縮 |
BP |
↓ |
↑ |
心臟負擔 |
↑ |
↓ |
血液粘稠度 |
↓ |
↑ |
微血管通透性 |
↑ |
↓ |
炎症反應 |
加速 |
阻止 |
貳、冷熱運用的生理效應
一遠處效應/交感性反應
冷熱運用於某部位,身體其他部位也會有所反應,只是反應比較緩和、慢,例:右手用熱、血管擴張→左手也會慢慢變熱、血管擴張。
冷熱應用部位的選擇
局部使用冷熱部位 |
引起反射器官 |
頭、頸、臉、四肢 |
腦 |
前額、頸後 |
鼻黏膜 |
下腹、腹股溝、大腿內側 |
骨盆腔器官 |
二溫度的適應性
指對溫度的感受會逐漸減退,即冷熱使用時間↑→敏感度↓。
三反彈現象/續發性效應
(一)冷熱治療達最大治療時間30分或超過溫度範圍15~45℃,開始產生相反的反應。
(二)用熱:血管收縮、組織充血、燙傷。
(三)用冷:血管擴張、凍傷、壞死,例如:寒冷中行走→皮膚發紅。
參、冷熱應用注意事項
|
用熱 |
用冷 |
目 的 |
1.保暖、鎮靜。 2.↑血液循環、↓充血腫脹、↑傷口癒合。 3.微血管擴張、血液黏稠度↓。 4.加速炎症、促進化膿。 5.↓關節僵硬、↑活動度。 6.↓肌肉痙攣、減輕疼痛。 7.哺餵母乳前的乳房護理。 |
1.降低體溫。 2.↓充血腫脹 3.血管收縮、止血、↓血管通透性。 4.抑制炎症反應及阻止化膿。 5.預防壓瘡。 6.↑痛覺的閾值、減輕疼痛。 7.↓新陳代謝。 |
禁 忌 |
1.炎症反應、受傷24~48小時內。 2.不明原因的腹痛。 3.發高燒。 4.頭部、顱內壓上升。 5.出血性疾病患者。 6.局部惡性腫瘤。 7.金屬移植物。 8.孕婦腹部。 9.睪丸。 |
1.營養不良、貧血、休克。 2.受傷組織範圍大。 3.胃部不適時。 4.雷諾氏症(小動脈嚴重收縮)。 5.關節疼痛僵硬,例如:類風濕性關節炎、SLE。 6.發抖者。 7.頭部手術。 |
注意事項 |
1.避免用冷及用熱:感覺功能喪失、昏迷、末稍循環障礙者、水腫或結痂組織、開放性傷口、嬰幼兒、老年人。 2.全身用熱超過1/2到1/3,易造成腦溢血,可於頭部用冰袋,足部放熱水袋。 3.降溫者,冷敷須慢慢降溫,病人顫抖就要停止,q15-30分量體溫。 4.長期用冷熱時間一般以20-30分為原則,最長為30分,以免發生反彈現象;中間停用30-60分鐘,採間歇性使用。 5.不宜直接接觸皮膚,需使用布類包裹,若皮膚有狀況→立刻停止。 |
肆、熱的應用
一乾熱
(一)熱水袋
1.傳導傳熱,促進保暖。
2.注意事項
(1)水溫
一般115-125℉(約46.1-51.7℃)。
昏迷、老人、小孩約105-115℉(40.5-46.1℃),以免燙傷。
(2)水量:1/2~2/3滿。
(3)塞緊袋口前,先排空氣。
(4)昏迷、老人、小孩以毛毯隔開。
(5)q2h換一次水,觀察用熱部位。
(二)紅外線燈及烤燈
1.輻射傳熱。
2.適合:會陰裂傷、嬰兒紅臀、壓瘡、植皮的供皮區。
3.注意事項
(1)不可以塗抹油膏。
(2)每5分鐘觀察膚色,正常為潮濕、溫暖、粉紅色。
(3)照射距離
紅外線 |
烤燈 |
小燈應距離:45-60公分(18~24吋)。 大燈應距離:60-75公分(24~30吋)。 |
25瓦特:14~18吋。 40瓦特:18~24吋。 60瓦特:24~30吋。 |
二濕熱(直接用熱)
(一)濕熱敷(hot compress)
1.傳導傳熱。
2.目的:血管擴張促進循環、促進引流及傷口癒合、減輕腫脹及疼痛。
3.適合:乳漲者、感染、痙攣、經痛。
4.注意事項
(1)每4分鐘更換敷料。
(2)水溫:46-50℃(實際應用41~43℃),循環障礙者最高46℃。
(3)熱敷前先塗凡士林(減少熱傳導、隔離,避免皮膚燙傷)。
(二)溫水坐浴(sitz bath)
1.目的
(1)清潔肛門及會陰區,預防傷口感染。
(2)加速肛門會陰區血循、促進癒合及舒適。
(3)鬆弛骨盆肌肉、減輕充血、痙攣及疼痛(MC痛、痔瘡)
(4)放鬆膀胱括約肌,刺激排尿(尿貯留)。
2.適合:會陰或直腸手術後、痔瘡、產後會陰部腫痛。
3.時間:20-25分鐘;延長會有反彈,骨盆腔大血管擴張→低血壓。
4.水溫
(1)促進血循:40.5-46℃,但41-43℃(105-110℉)較常用。
(2)清潔及促進癒合用:38-40℃(100-105℉)。
5.溶液
(1)10~50%硫酸鎂溶液(MgSO4):有收歛作用。例如:痔瘡患者。
(2)1:4000過錳酸鉀溶液(p.p. solution):消腫防腐。
(3)1:100水溶性優碘:產後會陰傷口消毒。
6.注意事項
(1)會陰有傷口者,使用無菌技術,每次解便後先清洗傷口→熱水坐浴。
(2)臀部須完全浸泡於溫水中。
(三)蒸氣吸入
1.目的
(1)減輕喉嚨充血、腫脹疼痛、發炎。
(2)稀釋呼吸道黏液。
(3)溫暖濕潤空氣及呼吸道黏膜,緩解黏膜受刺激。
(4)提供藥物,鬆弛支氣管。
2.適合
(1)咽喉及甲狀腺切除手術。
(2)痰多且黏稠難咳出。
(3)氣切。
3.注意事項:採慢而深的呼吸。
三溫度運用
意義 |
溫度 |
種類 |
時間 |
乾熱 |
46.1-51.7℃(115-125℉) |
熱水袋 |
20~30分 |
烤燈 |
15~20分 |
||
溼熱 |
40.5-43℃(105-110℉) |
濕熱敷 |
20~30分 |
溫水浸泡 |
10~30分 |
||
溫水坐浴 |
15~20分 |
||
溼冷(溫) |
27-37℃ |
溫水及酒精拭浴 |
20~30分 |
濕冷 |
15℃ |
濕冷敷 |
20分 |
冷水浸泡 |
20~30分 |
||
乾冷 |
15℃ |
冰枕 |
20~30分 |
0℃ |
冰敷 |
20~30分 |
伍、冷的應用
一乾冷(間接用冷)
(一)冰枕
1.傳導散熱。
2.適合:體溫38-39℃者。
3.注意事項
(1)裝入冰1/2~2/3滿,另加水少許。
(2)將空氣排出,因空氣不利於溫度傳導。
(3)使用冰枕時須包布單,q2h換冰塊。
(二)冰領或冰袋
1.目的:減少出血及疼痛。
2.適合:牙齒、扁桃腺、甲狀腺切除後患者。
二濕冷(直接用冷)
(一)濕冷敷
1.適合:急性炎症、腫脹或出血。
2.注意事項
(1)部位有傷口、眼睛治療,需以無菌技術執行。
(2)鼻部出血→先坐著頭向前傾加壓,不要將血吞入。
(二)冰敷:濕毛巾包碎冰直接敷在皮膚上。
(三)溫水或酒精拭浴
1.酒精拭浴濃度:30~33%
2.溫度:27-37℃。(一般32℃)
3.注意事項
(1)頭部:置冰袋,減少腦充血。
(2)腳部:置熱水袋,增進舒適。
(3)方法
輕拭(拍),避免摩擦產熱。
在皮薄、血管分布較多處可增加拭浴時間。
(4)禁忌
臉部、前胸、心臟部位。
年老、幼小的兒童、抵抗力低。
血循環障礙。
關節炎者。
(5)半小時後,量體溫,以紅色空心圈,以虛線和上次體溫相連。
(6)需有醫囑。
延伸閱讀
第十ㄧ章 冷熱運用 練習題https://n220577775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4385494